INFORMATION CENTER
春节后的返岗就业,不仅是劳动力流动的周期性现象,更是观察中国经济韧性与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窗口。今年,全国各地为返乡农民工推出更灵活的返岗方式,流动模式呈现出“晚去早回、多去多回”等新趋势。劳动者职业选择更多元,人力资源市场新春供需两旺,凸显政策对务工需求的匹配能力更加精准、不断提升。
春节后是农民工换岗流动的高峰期,也是企业开工复产的关键期。过去,返程务工往往是劳动力流动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点对点”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直达送工服务的推行,使农民工流动由“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尤其是政府部门探索推行“大数据+铁脚板”的就业服务模式,返岗务工大巴、专列、包机服务日益成熟,劳务输出细节不断完善,实现点对点、组织化、规模化精准输出。许多地方还向前一步,在家门口就开展订单式培训,组织招聘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使返乡务工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取岗位信息,既促进了本地就业,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
也要看到,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保薪”层面,而是更加关注职业发展。新年伊始,在各地举办的招聘会上,务工者普遍关注劳动合同和技能培训机会。不少制造业企业开出万元月薪,却仍“一匠难求”,反映出产业升级与技能错配的矛盾。从供给侧看,越来越多行业青睐灵活就业形态和高技能劳动力,而这一转变要求务工人员必须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市场变化。
农民工就业不仅关乎人口流动,更是区域经济转型的契机。政策应从单纯的“劳动力输出”转向“赋能发展”,让农民工成为产业升级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竞争力与市场适配性。这要求政府部门建立技能培训与就业推荐一体化平台,提供精准匹配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应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等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岗位,使务工人员不仅“回得来”,更能“留得下”。
返岗务工人员的需求变化,本质上体现了劳动者从“生计型流动”向“发展型扎根”的跨越。政策不能止步于短期调度,而要着眼于长期的人力资本培育。让务工者有技能可依、有权益可护、有未来可期,才能真正激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强引擎。(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