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CENTER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时代应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下,应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工作?记者采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
余兴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问: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人力资源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余兴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新要求,是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强调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两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更高素质、更高能力、更新技能的劳动者是第一要素。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重视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的优质生产要素流动起来。
这既要求加快培养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又对优化和创新人力资源配置,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问:
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好人力资源培养、配置的问题?
余兴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更新标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要有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还需要有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近年来,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职业应运而生,为青年群体规模化就业提供了新空间,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培育这些人力资源,需要加紧落实新职业相关政策支持,切实推动新职业领域尤其是数字职业、绿色职业领域青年就业工作高质量全面开展;要加大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力度,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要加快新职业认证,加强新职业青年权益保障。
新质生产力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等关键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要促进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高端要素与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相协同、相匹配;要优化创新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方式,不断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问:
如何更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完善激励机制,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余兴安: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创造精神。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完善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化人才使用的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潜能。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为各类人才创造更多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要加快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畅通人才价值实现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技能应用实践中获得应有收益、激发更强动力。(赵泽众)